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

作者: 来源:经济参考报 日期:2020/11/17 11:05:19

     西藏是全国“三区三州”深度贫困地区中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,是脱贫攻坚之初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、贫困程度最深、扶贫成本最高、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。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下,通过一系列扶贫举措,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。


  春风沐浴,雨露滋润。几十年来,西藏各族群众从昔日住帐篷、牛棚,到如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,住上了亮堂堂的房屋;从落后的农牧区到如今的产业带动脱贫,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西藏正在告别世界级贫困,渐渐发展成维护生态长城、干部协力攻坚、群众奋斗致富、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新西藏。


  易地搬迁重塑新生


  进村的水泥路平坦整洁,一排排藏式民居错落有致,茶馆、商铺、农贸市场欣欣向荣。村民的新居里,自来水、洗衣机、太阳能热水器一应俱全……走进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改则镇“圆梦新居”,一幅新农村画卷徐徐铺开。


  村民嘎桑的新家,在城里人看来就是别墅。二层钢筋水泥楼房宽敞明亮,还有亮堂堂的阳光房。“易地扶贫搬迁真不错,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,又可以就近打工挣钱,日子越过越有劲头!”嘎桑乐呵呵地说。


  圆梦新居是改则县易地扶贫搬迁点。群众搬过来之后,如何实现持续增收是始终挂在干部心头的大事。2018年,圆梦新居第一批驻村工作队筹措启动资金开办家政服务中心,鼓励群众通过衣物清洗、卫生打扫等家政服务挣钱。


  2019年,圆梦新居有16名群众在家政服务中心干活,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。“看到搬迁群众工作积极性高,县里也给我们配套了洗衣机、晾衣房等设备,未来收入会更多。”改则县圆梦新居家政服务中心负责人多琼说。


  近年来,西藏实施超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行动,占农牧民总数近10%的贫困人口挪穷窝、换穷业,生活奔向小康。2016年以来,西藏建成96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(点),26.6万人搬迁入住。


  搬迁群众在走向小康生活的同时,也为雪域高原优化发展空间、保护生态环境等带来多重效应。


  地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尼玛县荣玛乡生态环境脆弱,全乡保有的6万多头牲畜,不可避免地对草地生态造成破坏。搬迁后,乡里的牲畜量降至6300余头,共退出草场357万亩。


  西藏坚持宜耕则耕、宜林则林、宜草则草的原则,因地制宜实施旧宅基地整治,加快拆旧复垦土地的确权颁证。截至今年6月底,全区已拆除旧房8183户,复垦复绿5491户,有效缓解了生态承载压力。


  那曲市双湖县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,每年有20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。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,使得这里贫困发生率高达35.67%,人均寿命仅为58岁。针对类似艰苦地区,西藏作出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的决策,计划用8年时间,对13万余名群众实施易地搬迁。


  坐在山南市贡嘎县雅江边宽敞明亮的新居里,从双湖县搬迁来的71岁老人达瓦次仁激动地描述刚搬来时的心情,“做梦也没想到古稀之年还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,搬到这里用水用电都很方便,孩子就近上学,我们生病也不用跑很远,太幸福了。”


  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处处长巴珍介绍,全区统筹整合各类资源,多渠道筹措资金,不断改善搬迁安置点的住房条件,提高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水平,努力为贫困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。


  西藏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努力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,安居与乐业并重。通过发展产业、技能培训、组织转移就业等措施,逐步增加群众收入。目前有12.3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实现就业,占西藏现有劳动能力人数的87%。


  扶贫产业落地生金


  高原立冬后,羌塘草原寒风凛冽,大棚里却是一片绿意盎然,这抹亮眼的绿色成为海拔4700米的措勤县一道最美的风景。


  措勤县高原生态畜牧业现代化养殖产业综合基地(以下简称产业园区)位于措勤县措勤镇曲强村,2015年正式成立,目前集人工种草、牲畜短期育肥、肉类分类加工、蔬菜种植等经营项目为一体。


  “这个棚里种的是西红柿,没打农药;这边是西葫芦,今年产量最高,卖得特别好。”来自曲强村的次仁旺姆已经在产业园区干了4年,主要负责蔬菜大棚的浇水和采摘,每月能拿到2100元工资。此前,次仁旺姆一家都是牧民,除了放牧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。


  措勤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达瓦介绍,产业园区的建设,不仅有效缓解了全县干部群众吃菜难、吃菜贵的问题,还带动了曲强村38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业,并于2018年实现全部脱贫,“产业园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,对家中有剩余劳动力的牧户开展技能培训,提供就业岗位,助力牧民创收。”


  扶贫产业如今正在雪域高原“生根”,造福着一方百姓。数据显示,2016年以来,西藏累计投入398.9亿元,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984个,带动23.8万贫困人口脱贫,受益群众超过84万人。


  眼下的日喀则,农忙已接近尾声,而索朗的“农活”却更多了。45岁的索朗是珠峰一见则喜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员工,去年9月,他作为贫困户来到这里上班,从事食用菌培育生产,每月工资有四五千元。索朗说,全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新房,妻子吉巴还参加了工厂的技能培训,并免费领到300多个菌包在家培育,每年也有2000元至3000元的收入。


  作为当地重要的扶贫产业,珠峰一见则喜生物科技示范园区于2019年开始运营,是西藏全区唯一一家集食用菌菌棒制作、生产培育、生物质燃料制作和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,日常生产杏鲍菇、平菇、香菇等食用菌,并对当地老百姓进行培训。


  珠峰一见则喜生物科技示范园区副总经理黄民凤介绍,园区直接带动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,并通过技能培训、发放菌包的方式,带动全县参与食用菌种植的农户达800多户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61户。


  一个个扶贫产业项目,如同一口口泉眼,涌出涓涓细流,滋润着这片土地,让老百姓尝到期盼已久的甘甜。


  社会保障应有尽有


  在今年10月召开的西藏脱贫新闻发布会上,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介绍,经第三方评估,西藏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达99%以上。


  数字的背后,反映的是西藏人民在医疗、教育、住房等民生领域享受到的优质服务。数据显示,西藏将11.4万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,农村低保、分散和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至年人均4713元、7070元、13213元;将所有贫困人口纳入医疗保障范围,“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”人口实现动态清零;通过排查改造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危房4.36万户,实现了全区贫困群众危房“零存量”;推进15年公费教育,连续多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“三包标准”,达到年生均3720元,累计资助在校贫困大学生4.68万人次。


  自2016年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以来,西藏逐渐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,并给予相应的资金帮扶。其中,对农牧区特困人员参保缴费给予全额补贴;对参加西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,个人缴费部分进行定额资助。将城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%,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。


  同时,西藏还对贫困人口实施倾斜性医疗救助政策,提高年度救助限额,普通医疗救助提高到每人每年10万元;在此基础上,对个人及家庭自付医疗费用负担仍较重的,实行重特大医疗救助,救助提高到每人每年20万元。倾斜性医疗救助政策有效减少了“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”现象的发生,先天性心脏病、包虫病、大骨节病等病人得到有效救治。


  西藏日喀则市昂仁县的贫困家庭玉珍家走出了3名大学生,这在当地传为美谈。只读过小学的单亲妈妈玉珍尝尽没有知识的苦头,下决心供孩子们读书。她的三个儿子,分别考上了清华大学、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。受益于教育精准扶贫政策,玉珍的子女从小学到大学的花费很少。在高校就读期间,他们不仅被减免学费,每年还有生活补助,为家里减轻了许多压力。


  在西藏,千千万万个“玉珍”家庭通过教育资助政策改变了命运。政府对建档立卡和农村低保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实施“三免一补”资助(即免学费、书本费、住宿费,并补助生活费),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,西藏兑现资助资金1亿多元,累计资助建档立卡和农村低保家庭的在校大学生3万余人次。这些举措有效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“因贫失学辍学”问题,对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、巩固率的提升和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提供了重要保障。


  数据显示,西藏推进15年公费教育,义务教育阶段“三包标准”达到年生均3720元,实现贫困家庭“两后生”免费接受中职教育,推动高校面向农牧区贫困学生专项招生并落实“三免一补”政策、累计资助在校贫困大学生4.68万人次,“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”已基本实现。


本文网址:http://zzfw.com.cn/show.asp?id=586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