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费数万元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,但出租证书一年即可收回成本;通过网络为持证人与企业牵线并从中分一杯羹;企业为获资质拿工程,每年支付百万元挂证费用……记者调查发现,职业证书“挂靠”背后有着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,这是“考证热”的一个原因。在一家“××挂靠网”上,记者看到了一级建造师的挂靠价格:建筑工程3万-3.5万元,市政公用4.0万-4.5万元,矿业工程5万-5.5万元,民航机场5万元……(北京青年报,11月17日)
不论是“挂靠”也好,还是“出租”也罢,利用职业资格证书谋利,无疑正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地带。但应该看到,“挂靠”职业资格证书有其现实需求。企业揽工程必须具备相应资质,对自身没有相应资质的企业而言,“租赁”个人的职业资格证书,未尝不是一种“简单易行”的方法,每年为“租赁资质”花费的几万元,与具备相关资质、揽得工程后所获取的收益相比,也是一本万利。而对那些通过考试拿到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来讲,只是将资质证书“租出去”,每年即有数万元收入,无疑也是一条“快速生财”的渠道,且这生财还是建立在自己“辛苦考证”基础上的,某种程度上也算“靠本事吃饭”吧?
据媒体报道,“挂靠”资质证书背后存在一条显眼的利益链。持证人不用上班只挂证一年即可收入数万元,中介靠网络“牵线”证件挂靠分一杯羹,企业每年花百万元挂证费用获资质拿工程“一本万利”。可以看出,在“挂靠”资质证书这条利益链中,各方面都有自己的需求,同时又拿出了自己的“供给”,在资质证书(持证人)、信息资讯(中介)和物质利益(企业)三种资源中,各方都持有一项,而对其他两项则具有渴求。在资质证书、信息资讯和物质利益三方面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中,利益链就形成了。“考证”的长期火爆,“资质挂靠”网站的遍地鸡毛,企业对相关资质的渴求,以及隐藏在这条利益链背后的资质授予背后的行政审批权,相应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,无疑共同促成了“资质挂靠”的乱象丛生。
资质证书“挂靠”存在很大的隐患。不难看出,这些可以通过“挂靠”获利的资质大多集中在跟工程建设的有关的领域,规划师、建造师、造价师、环评师等等,对应的是相应建筑工程领域,而资质“挂靠”的特点是“人证分离”,把证书和章都放在对方公司,双方签劳动合同,实际上不用去企业上班;企业利用这些证书获得相关资质,以揽获工程。由此看来,那些“有资质”的企业,“资质”未必是自己的,“即便拿到工程也可能是通过临时组建的队伍来施工”,无疑给工程质量安全埋下重大隐患;而作为资质出租者的持证人,无疑需为建筑质量隐患担负相应责任。
资质证书“挂靠”背后的现实土壤亟待正视。“资质挂靠”是一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行为,且隐蔽性强,也给相关监管增加了困难。但对“持证者”来说,这是一种“靠劳动赚钱”的天经地义。笔者不仅听说过而且身边就有不少人通过“挂靠资质”,每年所得至少可“顶得上一个人的工资”。这是很令人艳羡的。资质“挂靠”的隐患和相应责任,或许不曾进入过他们的大脑。“考证赚钱”甚至得到某种层面的鼓励。某种意义上说,资质只是“考试通过”的结果,而这种“资质”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,有很大的疑问。从制度设计方面来讲,只是理论考试(虽然也有所谓实务)就能获取资质,这种获得方式亟待改革。人与证分离、资质与能力分离、理论与实践分离,都是“挂靠”资质存在的吊诡之处。